《時間都去哪兒》
  作詞:陳曦作曲:董鼕鼕原唱:王錚亮
  歌詞朴實細膩,曲調深情震撼,聽之令人落淚
  每個人聽到王錚亮的《時間都去哪兒了》,都會停下來,思考片刻……
  看到母親挺拔的腰身突然佝僂了,曾經光滑的臉龐甚至手上都冒出了惱人的斑點。那一刻你會問:時間都去哪兒了?
  發現那個跟在你身後屁顛屁顛奔跑的小男孩,突然間喉結突出、嗓音粗糲,愛笑的他不再跟你喜笑顏開,而是拒人千里只顧戴著耳機兀自聽音樂。那一刻,你會問:時間都去哪兒了?
  去醫院牙醫建議你拔掉3顆陪伴你半生的牙齒,去髮廊美髮師強烈建議你漂染漸次花白的秀髮。那一刻你會問:時間都去哪兒了?
  是啊,時間都去哪兒了?“還沒好好感受年輕就老了,還沒好好看看你眼睛就花了,轉眼就只剩下滿臉的皺紋了”……
  與男人相比,女人更在乎時間,也對時間更為敏感。如果讓女人寫一部自己的時間簡史,她們大多會把濃墨重彩放在青春、愛情這樣光鮮靚麗的事情上。所以,女人一生註定要與時間“拔河”。
  我本人也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人,說通俗點是有時間強迫症。這樣的優勢在於你充分地利用了時間,而劣勢就是你不怎麼懂得享受生活。因為一個時間觀念過強的人,通常都有心理焦慮,他們不是“活在未來”就是“活在過去”,唯獨沒有當下。
  所以時間命題一直是我的人生課題之一,而通過學習與修煉,如今時間的緊箍咒不再那麼明顯了,焦慮心理也緩解了。
  的確,時間猶如魔方,裡面藏著至深的秘密。仔細觀察不難發現,時間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。所以有“歡樂恨時短”、“寂寞嫌時長”的說法。
  其實,影響時間的心理因素有三個:一是心理預期。即你希望時間變快或變慢的想法。大多數時候,心理預期與時間的實際變化相反。也就是說,當你有了希望時間變快的想法之後,時間反而會變慢。心理預期越強烈,實際的變化就越大。二是心理狀態。一般來說,積極的心理狀態(如高興、快樂)會讓單位時間變快。反之則慢。三是註意力。高度集中的註意力會讓單位時間變快,而散漫的註意力(比如無所事事)只會讓單位時間變慢。
  鑒於時間的心理性,有人把時間分為兩種:鐘錶時間與心理時間。鐘錶時間也就是物理時間,是用鐘錶等計量的客觀時間,表現為無始無終的瞬間的連續。心理時間則是一個心理名詞,是個體主觀意識到、感知到的時間,是對客觀事物發展變化的持續性和順序性的反應。
  當一個人問愛因斯坦何為“相對論”時,愛因斯坦答道:“當你和一位漂亮的年輕女郎待在一起時,兩個小時就像一分鐘那麼短暫;而要是把你放在火爐上,一分鐘也會像兩個小時那樣漫長。”這段話與其說解釋了“相對論”,不如說它更好地解釋了何為“心理時間”。
  再比如,你將要約會一個重要人物,但是你在約會前一周甚至更早就緊張上了,你害怕自己沒有上好的表現,你擔心對方與自己意見相左……於是約會前的這段時間變得漫長難熬,這就是心理時間在作怪。
  總之,鐘錶時間讓我們知道“長短”,而心理時間讓我們感覺“快慢”。
  如今“忙忙忙”成了現代人的生活寫照,競爭、壓力與焦慮如影隨形。所以人人都喊“太忙了”,“一點空兒都沒有”。不同的人聽到別人說忙,感受也會不一樣。父母聽子女說忙,則擔心子女身體是否吃得消;戀人聽對方說忙,則擔心對方以忙為藉口,不再約會自己;而熟人、朋友間說忙,潛臺詞是——我混得很好。因為越忙越有社會價值,忙比閑好,你說不忙,就意味著你落伍了……
  “忙”已經成為人們掩飾內心焦慮的擋箭牌。所以,瞭解心理時間的概念有助於我們看清自己,瞭解“忙”背後的潛臺詞,這樣你就會感覺“不忙了”。
  有道是:萬般綺色靜中求。當你靜下來,沉浸在美好事物中,時間就消失了。
  那天聽著《時間都去哪兒了》,突然寫下了《我不問,時間都去哪兒了》:
  這樣雪後的上午,坐在暖暖的陽光下,把雙腳高高抬起,讓它們享受最高禮遇。我不問,時間都去哪兒了,因為在我的心裡時間消失了,有時空間也消失了。走了那麼久,終於明白,青春有青春的旋律,中年有中年的節奏。中年以後,你需要慢下來、空下來,為的是欣賞年輕時被你忽略的美好。那是一壺茶,一棵樹,一朵花,還有還有那一片雲……
  文/胡楊  (原標題:我不問“時間都去哪兒了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ik34ikuup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